行业发展研究系列(第二十五期)——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白酒行业)

发布日期:2016-12-28     信息来源:战略发展部


导语:安诚金融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在涉及行业逐步拓宽的情况下,公司对行业信息需求量不断扩大。为适应安诚金融作为学习型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战略发展部结合公司旗下相关业务未来可能涉及行业,整理出各类细分行业发展专项资料,供各位学有余力同事参考。

注:可点链接下载文档/admin/kindeditor/attached/file/20161228/20161228152355_95899.docx建议、意见可反馈至邮箱:acjrzlfzb@126.com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案例: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

(金徽酒603919)


目  录

一、所处行业

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制、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三、行业发展状况

四、市场竞争状况

五、进入行业的主要障碍

六、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七、行业利润水平及趋势

八、行业集中度分析

九、行业发展趋势

十、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十一、行业技术水平

十二、行业经一个特征

十三、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其影响




公司主营业务为白酒生产及销售,主导产品有“金徽”和“陇南春”两大品牌,涵盖“金徽”、“世纪金徽星级”、“世纪金徽陈香”、“陇南春”等四大系列40 余个高度、降度品种。

一、所处行业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表》(GB/T4754-2011)中,白酒制造行业的产品代码为 C1512,是“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大类(C15)、“酒的制造”中类(C151)下属的细分行业。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白酒行业属于“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C15)。

白酒(Spirits)又名烧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白酒以粮谷或含淀粉质和糖质为原料,以曲类、酵母或糖化酶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方式,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调等环节制成。

白酒在我国历史悠久,酒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内居民生活中的重要饮品。白酒已与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金酒(Gin)及朗姆酒(Rum)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

白酒按香型分类,主要有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凤香型等香型,目前浓香型白酒约占全部白酒市场份额的 70%。其中,浓香型白酒以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为代表;酱香型白酒以茅台酒等为代表;清香型白酒以汾酒等为代表;凤香型白酒以西凤酒为代表。

白酒行业是我国轻工业中食品工业的重要分支,是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白酒行业具有良好的产业联动效应,能够带动包装印刷、物流运输、设备制造及餐饮消费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制、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监管体制

白酒行业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其中国家发改委负责制定本行业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并对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标准,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等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起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食品行政许可的实施办法并监督实施,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国家及地方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审查发放白酒的生产许可证件,负责食品包装材料、容器、食品生产经营工具等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的监督管理;国家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酒类食品广告活动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酒类经营者;商务部负责拟订促进餐饮服务和酒类流通发展规划和政策;公安部负责组织指导酒类食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

白酒行业的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及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等。

2、行业主要政策及法律法规

(1)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注重挖掘节粮生产潜力,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酿酒产业优化升级。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治理污染、增加效益’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鼓励白酒行业通过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托原料禀赋、能源优势建设酿酒工业生产基地;培育优质酿酒原辅料产区,推动西部原料产区建设;继续推动酿酒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优化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业经济格局;支持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酿酒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大力推动酿酒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建立酿酒生产园区,鼓励和规范酿酒产业特色区域的发展” 。

(2)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提出:建立造纸、发酵、酿酒、制糖及皮革技术创新联盟;督促粮油、肉及肉制品、乳制品、食品添加剂、饮料、罐头、酿酒、发酵、制糖、焙烤等行业重点企业,增加原料检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产品出厂检测特别是快速检测和在线检测等先进检验设备;继续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质量监测系统和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等。

(3)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2013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 (修正) 》(2013 年第 21 号令),延续了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1年第 9 号令)、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 年本)》(2005 年第 40 号令)中的规定,将“白酒生产线”列入“限制类”。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 号),对此类项目,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金融机构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支持。

(4)消费税政策

2001 年 5 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酒类产品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字[2001]第 084 号),从 2001 年 5 月 1 日起实行;2006 年 3 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33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 539 号)规定自2009 年 1 月 1 日实行;2009 年 7 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白酒消费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9]380 号)及附件《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2014 年 11 月 25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93 号)。

(5)行业经营许可制度

根据 2015 年 10 月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主席令第 9 号),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结合《白酒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 版)》及《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0 版)》的相关规定,国内白酒生产企业需要取得白酒生产许可证。

(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除上述税收法律法规及行业许可制度以外,白酒行业 2005 年以来涉及的其他主要法律法规如下表所示:






三、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白酒行业自 1949 年至今经历了如下发展时期:

1、1949 年至 1978 年之间为恢复期。新中国成立时,受战争破坏、经济落后及消费有限等因素影响,1949 年白酒产量仅为 10.80 万千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稳定,白酒产能也随之提升,1978 年白酒产量恢复至 143.74 万千升。

2、1979 年至 1996 年之间为发展期。上世纪 80 年代,因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及经济体制变革,加之行业门槛较低、产品利润较高等因素,各地纷纷开始兴办规模较小的酒厂,白酒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伴随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机械化设备与微机勾调技术的应用,白酒产量由 1978 年的 143.74万千升增至 1996 年的801.30 万千升,增幅达到 457.46%。

3、1997年至 2004 年之间为调整期。为优化白酒行业产业结构、减少粮食浪费、提高生产效益及保证产品质量,国家出台了相关产业调整政策,导致白酒产能下降,白酒产量在2004 年下降到阶段性低点 326.16 万千升。

4、2005 年至2012年之间为繁荣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白酒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和不断升级,白酒产销量、白酒行业收入和利润水平有明显提升。

5、2013年至今为调整期。2012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同时,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有所加剧;同时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政策严格限制“三公消费”, 高档白酒的市场需求呈现削弱趋势。2013年和 2014 年,我国白酒产销量、白酒行业收入均有所放缓,利润总额则出现负增长。我国白酒行业正进入中低速发展的调整期。

未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继续保持合理增长、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将稳步提升,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及富裕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仍将持续,白酒行业仍具有持续增长的空间。

四、市场竞争状况

我国白酒历史悠久,企业数量众多,国内白酒生产企业约 1.8 万家,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尤其是大中型白酒企业占据行业主导地位。 截至 2014 年末我国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 1,498 家,2014 年度我国白酒产量 1,257.13 万千升、营业收入 5,258.89 亿元、利润总额 698.75 亿元。截至 2015 年 10 月末我国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 1,563 家,2015年1-10月我国白酒产量 1,045.90 万千升、营业收入 4,367.14 亿元、利润总额 558.13 亿元。

2005 年至 2012 年,我国白酒行业产销量、销售单价持续攀升,白酒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显著增强,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等全国知名品牌以及区域性知名品牌白酒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营销网络建设、广告宣传等活动明显增加。

2013 年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大,由政商消费主导的高档白酒市场呈现需求削弱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活动日趋活跃、消费者购买力不断增强和消费水平持续升级,高端民间消费对高档白酒市场的影响日渐加大。白酒市场消费格局正在由以中低档白酒产品为主向中高档白酒产品为主过渡,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五、进入行业的主要障碍

1、品牌价值限制

传统白酒品牌通常蕴含悠久的酿酒历史、独特的地域风俗及丰富的人文典故,并通过生产工艺、香型风格及口感等,形成被消费者认可并具有市场价值的品牌。随着近年来白酒消费结构的改变,中高档白酒产品比例逐步提升,其品牌价值、定价权优势奠定了市场竞争中的强势地位。由于白酒品牌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有关,中高档白酒除了具有优越的品质,亦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群众基础,且中高档品牌白酒企业具有多年积累的渠道、品牌、生产能力、资金等优势,因此,白酒品牌价值的重要性使新进入者仅靠技术和资金在短期内很难创造全新、无历史积淀的白酒品牌,也不易获得消费者认可。

2、生态环境限制

白酒在制曲、酿造、贮存老熟等过程中对气候及自然环境要求较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优越的空气质量、良好的水域资源和土壤条件,因此,传统白酒生产企业所处地理位置通常位于符合上述要求的区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逐渐加快,环境污染持续加重,适合进行白酒酿造的区域越来越少,成为行业新进入者的限制因素之一。

3、技术人才限制

白酒行业尤其是浓香型白酒生产企业在制曲、发酵、上甑、接酒、分级贮存及勾调等环节仍沿用传统人工酿酒工艺,对员工技能要求较高,员工对环节操作的认知程度和熟练程度决定了酿酒工艺水平的高低。通常而言,酿酒车间新员工至少需要两年以上才可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而勾调车间新员工需经三至五年才能胜任基本工作。稀缺的技术人才及培养人才所花费的时间成为行业新进入者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4、产业政策限制

根据国家现行产业调控政策,白酒行业被列入“限制类”投资项目,在投资立项、产能扩张等方面受到严格约束。白酒生产企业仅允许在现有产能范围内进行技术改造,以满足产业结构优胜劣汰、分类指导的要求。

5、行政许可限制

为促进行业有序发展、遏制市场无序竞争及减少资源浪费,国家自 1999 年起对白酒行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严控市场准入。白酒生产企业必须满足生产场所、工艺设备、产品标准、检验设备、质量安全等多方面条件,才能取得生产许可证并从事生产经营。

6、资金实力限制

白酒生产周期较长,从原料采购、原酒陈酿到成品酒销售等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尤其是中高档产品的原酒贮存老熟周期较普通白酒更长,更加大了资金占用量。因此,白酒行业较长的生产周期决定了新进入者需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

六、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市场供求状况

2004 年以来,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和居民生活消费不断升级,我国白酒行业产量稳步提高,行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呈现供求两旺的发展态势。

2012 年下半年以来,受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有所加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政府部门限制“三公消费”、部队禁止饮酒活动以及白酒“塑化剂”事件等因素影响,我国白酒行业产量增速显著放缓。2014 年度,我国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白酒产量为 1,257.13 万千升,较 2013 年增长 2.75%,增速较 2013年下降 4.30 个百分点。 2004 年至 2015 年 1-10 月,我国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白酒产量及同期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

单位:万千升




2014 年,我国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销售收入 5,258.89 亿元,较 2013 年同期增长 5.69%,增速较 2013 年下降 5.53 个百分点。2004 年至 2015 年 1-10月,我国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销售收入及同期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




2、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1)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白酒因其悠久的历史和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各类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企业等市场主体数量及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政务、商务、文化等各类社会活动持续活跃,为白酒消费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2)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白酒虽非生活必需消费品,但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日常重要饮品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我国城镇居民酒和饮料、在外用餐人均年度消费支出情况如下图所示:





当前我国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依然存在。 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28,843.85 元、9,892.00 元,二者比例为 2.92:1;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分别为 19,968.06 元、6,716.68 元,二者比例为 2.97:1。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我国劳动生产率将得以提高,城乡二元结构将得以逐步破解,包括白酒产品需求在内的国内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潜力,为白酒消费进一步开拓增长空间。

(3)白酒消费理念及消费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健康消费意识的形成,居民消费更加注重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消费理念有所变化,白酒消费也逐渐回归理性,白酒需求转变为追求健康、品质和品位。近几年,我国农村白酒消费正在由低档到中低档过渡,城镇白酒消费正在由中低档到中高档过渡。为适应白酒消费升级需求,各白酒企业纷纷推出中高档产品,我国白酒行业整体增长动力正由白酒销售量规模扩大逐步转变为白酒销售收入和平均销售单价不断提升。

由于白酒与我国独特而悠久的酒文化紧密相连,高品牌知名度、高美誉度和高品质度的白酒是高净值家庭和富裕消费者的首选。随着我国高净值家庭和富裕消费者人口规模和购买能力的持续扩大,中高档白酒的私人消费将有效替代政务消费,中高档白酒消费将持续增长。

3、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1)产量增长过快、存在产能过剩情形

2014 年我国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白酒产量为 1,257.130 万千升,较 2004年增长 3.03 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4.96%; 2014 年我国 15 岁以上人均白酒产量亦由 2004 年的 3.05 升增长至 11.10 升,白酒产量增长过快。同时,2001 年至 2014 年我国白酒新增产能累计 2,702.12 万吨,存在产能过剩情形。 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若未来白酒消费需求增速放缓,我国白酒行业市场竞争将加剧。

(2)粮食供给及产量增长

我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人口大国,粮食产量增速较慢,一直面临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气候温度的变化、耕地面积的下降及农业用水的减少,使粮食安全问题更加严峻。2010 年 8 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2010 年粮食安全风险指数”数据中将中国评为面临粮食短缺的“中度风险”国家。作为直接消耗粮食且非为生活必需品的白酒行业,其产量受制于粮食供给。

(3)地理及自然环境限制

中高档白酒在制曲、酿造、贮存老熟等过程中对气候及自然环境要求较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优越的空气质量、良好的水域资源和土壤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上述资源在国内相对缺乏,制约了优质白酒的产量。

(4)传统酿酒工艺制约

我国大部分白酒生产企业都采用传统人工酿酒技术,以保证原酒尤其是优质原酒的品质。传统人工酿酒技术对发酵、贮存老熟时间、勾调方式及检验等要求较高。上述工艺特点限制了优质白酒的供给。

七、行业利润水平及趋势

近年来,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以企业为主导的制造业、房地产行业投资和以政府为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企业、政府等主体活力增强,其商务、政务消费带动了白酒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和不断升级,刺激了中高档白酒销量和价格不断提升,白酒行业利润水平有明显提升。

八、行业集中度分析

1、地域集中度

国内白酒生产企业地域集中特征较为明显。因气候、温度、水域及土壤等天然优势,白酒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四川、贵州)、华东地区(山东、江苏、安徽)和华中地区(河南、湖北)。同时,上述地区是我国人口集中区域,也是主要的白酒消费地。

2、行业规模集中度

白酒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过程中,规模化趋势愈加凸显,大中型企业逐渐占据行业的优势地位。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 2010 年统计数据,白酒行业大中型企业合计数量占行业比重约 10%,而其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合计数据分别占行业比重 65%以上。

九、行业发展趋势

1、受以政府为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放缓、限制“三公消费”政策等因素影响,政务活动对高档白酒的消费需求显著放缓。但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形势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的活力得到不断释放和激发,富裕消费群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中高档白酒商务和民间消费将有效替代政务消费。我国白酒消费需求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存在持续增长空间。

2、全国著名白酒品牌将继续占据高档白酒市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及对白酒品牌文化的追求和认同,将继续使贵州茅台、五粮液等著名白酒品牌在高档白酒市场取得其他二线品牌无法超越的优势。

3、区域强势品牌将保持在中低档白酒市场的控制优势。区域强势品牌受益于区域历史文化因素和产品性价比优势,通常在省内及周边省份中低档白酒市场形成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认可度,尤其受到当地城乡及农村消费者的喜好。未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中低档白酒市场的消费量仍将快速增长,区域强势品牌将进一步巩固在中低档白酒市场中的优势。

4、2004 年以来,我国白酒行业利润水平和产销量保持快速增长,白酒生产企业尤其是大中型白酒生产企业经营业绩明显改善,市场控制力有所增强,随着国家对白酒行业资源整合和产业优化的政策影响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大中型白酒生产企业规模和实力将进一步增长,行业集中度亦将进一步提高。

十、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宏观经济形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近年来,国内平稳增长的宏观经济为白酒行业产业升级、有序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稳定的市场环境有利于白酒生产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

(2)国内消费需求逐步释放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持续增加、新型城镇化的向前推进,我国国内消费需求呈稳定增长趋势,为白酒消费进一步开拓增长空间。

(3)农业产业化加速

“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助于增加我国粮食产量,为白酒行业的粮食原料供应提供保障。

(4)国外市场具有较大空间

白酒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我国消费者喜爱的含酒精饮料。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外交往活动日益增多,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和特产之一,白酒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触、了解和接受,未来有机会成为世界级的中国特色消费品。

2、不利因素

(1)白酒行业竞争趋于激烈

近年来,我国白酒产能、产量增长较快,若未来白酒消费需求增速持续放缓,白酒产能过剩将日益凸显,市场竞争将更趋于激烈,白酒行业整体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速将放缓甚至大幅下滑,亏损白酒企业数量或将增加。

(2)高档白酒消费需求削弱

近年来, 以政府为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持续增加, 政府政务活动频繁,高档白酒产量销量增长迅速。自 2012 年下半年以来, 以政府为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放缓,同时政府限制“三公消费”的力度不断加大,高档白酒市场受到严重影响。 未来随着中央 “八项规定” 和党风政风廉政建设的深入贯彻,高档白酒市场将进一步萎缩。受此影响,白酒行业整体增速将显著放缓。

(3)民众消费偏好变化

由于消费人群健康意识的增强、适量适度饮酒方式的逐渐普及、葡萄酒及其他白酒替代饮料的涌现,民众聚餐、宴请等日常生活中饮用白酒的消费偏好有所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城乡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情况,2012 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酒量、城镇家庭人均全年购买酒量分别为 10.04 千克、6.88千克,人均消费量自 2007 年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

十一、行业技术水平

我国白酒酿造虽具有较长的历史文明和系统知识,但大部分时期缺乏对白酒酿造及产品的科学研究与分析,只凭借感官方式对产品进行分类和判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先后组织白酒行业进行白酒酿酒科研工作,探索酿造技术的特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不同白酒的理化指标等。白酒研发工作自 50 年代起至今,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中国酒业协会近年来先后组织实施“中国白酒 169 计划”、“中国白酒 158计划”等一些研发项目。其中,2007 年启动的“中国白酒 169 计划”主要开展如下方面的研究:对中国白酒健康成分研究、中国白酒特征香味物质研究、贮存对白酒品质的影响研究、重要呈香呈味物质形成机理研究、中国白酒香味物质阈值的测定、白酒年份酒的研究等。目前该项目的研发成果已经进入生产应用推广阶段。

2011 年开始的“中国白酒 158 计划”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制曲机械化研究、发酵工艺机械化研究、蒸馏工艺机械化研究、调酒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研究和灌装、包装、成品库的智能管理研究等,其研究成果将在全国 60%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推广实施,力争降低劳动强度 60%以上、节煤 35%、节水 45%,提高优质原酒出酒率 15%以上。

国内与白酒行业联系较为紧密的科研院校主要包括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包括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轻工业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国内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白酒生产企业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山西汾酒等。

总体而言,我国白酒行业作为传统工业,在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及工业现代化方面任重道远,面临将传统人工酿造、评测的优势与先进机械设备、现代科学技术予以完美结合的问题。

十二、行业经营特征

1、经营模式特点

在采购方面,白酒生产企业一般通过竞标或长期合约方式从农户、粮食经纪人或粮食公司收购粮食等原料;对于酒瓶、酒盒等包装材料,通常以竞标与市场比较结合的方式进行交易。

在生产方面,因原酒需经较长贮存陈酿期限方可进入勾调环节制成成品酒,然后对外销售,故其生产并不能简单的以现销定现产,而是基于企业对市场的预期提前安排生产计划。

在销售方面,白酒生产企业通常实施市场化定价策略,销售方式多为经销模式和直销模式相结合,销售计划根据企业对市场的预期和经销商的反馈提前制定。

2、行业周期性特点

白酒属于快速消费品,作为日常饮料具有消费高频次和重复消耗的特点;但其作为非必需消费品,整体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

3、生产和销售的季节性

白酒生产和销售通常具有明显季节性。夏季温度较高,酒糟入窖时易受有害微生物的感染和破坏,因此,白酒生产企业一般自每年 7 月份起,在已有酒糟入窖后,便不再生产原酒,即所谓“压窖”。待 9 月份气温降低时,酿酒部门才重新开始配料进行生产。同时,因节假日、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国消费者形成秋冬及春季喜好饮用白酒、而夏季较少消费的习惯,故每年 11 月至次年 2 月之间为白酒生产企业的销售旺季,其他月份则较为平稳。

4、白酒消费的节假日效应

节假日期间通常社会交往活动频繁,作为传统饮料的白酒也相应出现消费高峰。因此,白酒生产企业一般会出现在节假日前销量增加、节假日后销量回落的节日效应。

5、中高档白酒的地域性明显

白酒行业内流传“高端酒卖基因,低端酒卖价格”的说法,某种程度印证中高档白酒需要较强的品牌历史和人文积淀支撑。由于多数白酒生产企业产品主要因地域差异而产生口感、风格及香味的不同,故产地概念一般是树立和推广品牌文化的关键。多数白酒生产企业在其产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市场份额较大。

十三、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其影响

白酒行业的上游行业主要是粮食种植业和包装印刷业,下游行业是白酒批发零售业。




1、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影响

(1)粮食种植业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减税及补贴措施,并强调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实现了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 95%以上。未来随着农业产业的升级、科学技术投入的增加等,将进一步降低我国粮食安全风险,继续保持粮食自给率在 95%以上。因此,白酒行业当前及未来不会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2)包装印刷业

白酒生产企业需购入酒瓶、酒盖、酒盒、标签及纸箱等包装印刷物为成品酒进行灌装和包装。我国从事包装印刷业务的企业众多,产业规模巨大,白酒生产企业在该领域具有较大的比较与选择空间,可要求包装印刷企业按照相关产品设计方案进行生产,并可通过竞标、市场比较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白酒包装质量。

2、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影响

白酒行业下游产业主要为白酒产品的批发与零售,包括经销商、酒店、商超、专卖店、电子商务平台等。批发与零售业通过直销或代销方式将产品最终销售至终端消费者。我国批发与零售行业企业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白酒生产企业可根据销售策略选择销售渠道。

关闭合作伙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