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发布日期:2019-01-28     信息来源:1+1贷 赵琼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领域中,以核心企业作为支撑点,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视为一个整体,通过立体获取各项信息,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将信贷资金投入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通过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整个供应链内企业提供融资的行为,其本质是一种融资模式,针对主体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居主导地位。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从肇端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已迈入3.0时代。第一阶段是传统银行+核心企业模式;第二阶段是通过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者;第三阶段则是通过互联网等技术的深度介入打造综合性大服务平台。

在供应链金融1.0时代,供应链金融模式被笼统地称为“1+N”,商业银行围绕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作为支撑,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1”代表核心企业,“N”代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群体。由于各企业、各部门之间对于技术的要求水平和运用水平参差不齐,纯线下供应链金融未实现信息流共享,以及物流、资金流对接,导致银行风控能力受限,难以核实重复抵押等行为。在供应链金融2.0时代,即“1+N”模式的线上版本,线下模式转为线上模式,银行通过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上下游及各参与方,将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线化,从而使银行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仓储、付款等各项真实经营信息,控制融资贷款风险。线上供应链金融支持多方在线协同,提高作业效率,融资流程简化使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得以改善,实现螺旋式发展,特别是风控手段的创新等。然而,2.0时代仅初步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归类和整合,核心数据仍掌握在个别企业手中,难以形成综合性风险评估,此乃其瓶颈。在供应链金融3.0时代,呈现“M+1+N”线上模式,“M”代表核心企业,实现“去中心化”,“1”代表服务于供应链的综合性大服务平台,“N”代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深度介入打造综合性大服务平台,代替核心企业“1”,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N”提供信用支撑,颠覆“1+N”生态圈。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主的互联网技术塑造智慧型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形成数据相通,场景交互的客观世界,实现供应链金融对产业的全面渗透,达到中小企业和各异风险偏好资金的无缝对接,完成资金的高效运转,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使依附于供应链上的各链条获得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在此系统中,核心企业施展增信的作用,各项交易数据更为可信。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供应链金融在“互联网+”时代下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形态等新兴事物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产物,是基于供应链整体信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金融服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以及向金融行业的延伸,供应链金融趋于精细化、线上化、数据化演变。鉴于“互联网+”的存在,信息的抓取和大数据的分析,是传统供应链金融望尘莫及的。就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所处的融资业务环境而言,互联网供应链借助大数据信用评价技术实现对供应链交易数据的随时监测,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企业的交易信息被实时提取,借助云计算技术分析信用风险,确保风险预警,降低企业违约的风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便于使用企业留存的系统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从而掌握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降低传统供应链金融对财务报表的依懒性。

然而,目前国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构建与理论研究,缺乏对中小企业互联网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实证探索。根据研究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实践案例,总结成熟的理论基础,再结合国内产业金融的实际融资环境,使国内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参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为开展产业金融创新提供理论借鉴。为此,针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研究难点,现列举以下建议,即对国内中小银行以及中小企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实践案例进行分类和筛选;通过分析具体数据说明产业金融创新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性;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之间形成的系统较为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方变化皆会导致整个系统发生变动。因此,通过分析、对比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和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优劣,从全局角度研究每一环节的变化,耙梳国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环境;了解国内外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各异之处,从而分析符合我国国情的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归纳互联网供应链融资模式与传统供应链模式在国内环境下存在的相对优势与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建议;构思中小企业在互联网供应链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及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闭合作伙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