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基金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发布日期:2017-11-16     信息来源:网易新

我国货币基金的发展和国际比较

美国货币基金市场的发展历程。1970年代货币基金产生于美国,主要是利率市场化之前,货基相比存款收益有显著的超额收益。而随后的2a-7规则,让货基可以使用摊余成本法核算,规模得以快速增长。但随着08年次贷危机爆发,雷曼兄弟破产触发了货币基金的大量赎回,使金融系统陷入危机。为了加强监管,美国证监会16年出台了货基新规,目前货基市场的发展进入平稳期。

我国货币基金市场的发展历程。我国货币基金的发展有4次高峰。首先是04-06年的发展初期,货基的运行框架初步确立,规模快速扩张。之后08年金融危机爆发,股市大跌,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大量资金流入货币基金。而在11年,证监会取消了货基投资定期存款比例不超过30%的限定,货基规模再次扩张。最后在13-14年,余额宝的出现,标志着货基的发展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

中美货基市场的比较。近年来我国货币基金发展迅猛,规模高速扩张,而货基投资标的较为集中,目前基本以现金类资产为主,其次是同业存单、短期国债等。而美国货币基金近年来的发展渐平稳,规模趋于稳定,但货基的市场分类明确(政府基金和优质基金),投资标的更为分散(包括国债、政府机构债、回购协议、商业票据、存单等)。

我国货币基金的监管历程。

监管历程梳理:首先在发展初期,针对货币基金的投资范围、风险管控、基本制度等文件陆续出台,初步奠定了运行框架。随后在16年《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施行,完善了货币基金的定义,将同业存单正式纳入投资范围,并突出了流动性管理要求。最后17年新规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货基的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并约束货基规模的快速扩张。

我国货币基金市场的发展趋势

资产流动性增强,收益下降成趋势。摊余成本法和较高的机构投资比例,导致货基容易遭到挤兑,引发流动性危机。为了提高货币基金流动性风险应对能力,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对货币基金的投资者集中度、资产集中度、流动性资产均提出了要求。这样货基通过配置低评级、低流动性、高收益资产来拉高收益率的做法将受到严格限制。货基资产流动性将大幅增加,但收益率将会下降。

货基将告别高速扩张。美国货基新规要求优质基金由固定净值改为采用浮动净值计价。我国也对摊余成本法核算的货基规模做了严格的约束,即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货基规模不得超过基金管理人风险准备金月末余额的200倍。这意味着风险准备不足的基金,要么补缴准备金且不得新增摊余成本法的货基等,要么缩小摊余成本法核算的货基规模并增加浮动净值计价的货基。然而,参考美国的经验,货基一旦采用浮动净值计价,则意味着其丧失了净值稳定性和“保本性”的优势,规模将大幅下降。可见货币基金规模将告别高速扩张。

货币基金发展对债市的影响

首先,货基监管将是“软着陆”,对债市“冲击”较为有限。源于货基免税优势、部分产品有互联网金融平台支撑、货基监管留给基金半年调整期、对系统重要性的货基将制定专门的监管规则。其次,从债券品种来看,货基监管利好短期利率债和AAA级存单,将导致存单等级利差走阔。

再次,从机构来看,对银行而言,货基监管间接约束中小银行同业扩张,未来货基收益率下行和吸引力下降,或将缓解居民存款搬家货基的趋势,有利于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但影响程度或较小;对私募和专户类机构而言,资产穿透和提高质押债券资质的要求,抑制其买非公开债券并通过交易所协议回购加杠杆,从长期来看,短端利率上行风险下降。

关闭合作伙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