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专业市场正在加速衰落!

发布日期:2019-02-26     信息来源:中国现代中药刘红卫

刚刚过去的2018年,国家“飞检”整顿市场,对于中药材专业市场来说可谓伤筋动骨刻骨铭心,生意越来越难做己经成为市场经销商的共识,市场功能在萎缩、市场份额在下降,2019年市场将向哪里去?市场经销商该怎么办?是春节期间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


一、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历史的选择

回顾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的兴衰都有诸多因素与历史渊源。中药材市场兴衰同样是历史形成的,短则百年长则千年,承载着太多的中医药文化与历史沉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中药材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但与其它行业相比发展一直相对滞后,仅中药材交易模式就发了几次变改。解放后我国执行的是计划经济,药材交易由三级医药体制来承担,县级、地区级、省市级公司三级采购,后来相互之间出现计划盈缺。那时的城乡道路不通,行业信息闭塞,电话还需人工转接,大家只能去参加药交会来调剂盈缺。

1978年至1988年十年间,百泉药交会、樟树药交会盛况空前,最多时到会人员达十万之余。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的三级医药体制解体,中药材市场应运而生。当时产地联系不到药企,药企摸不着产地,所有的交易都是在市场聚集与分化,由此也便成就了药材市场的历史辉煌。



20世纪90年代,市场生意非常好做,各地涌现了大量的中药材市场,但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管理不严,假冒伪劣滋生蔓延,群众与行业深受其害。为此,在国务院领导下开展了中药材市场整顿工作,下决心关闭了近百个条件达不到标准的市场。

1996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批准设立了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其它的中药材市场一律被取缔关停了。审核批准的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是:


其中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河北安国中药材市场、河南禹州中药材市场、江西樟树中药材市场这4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四大药都”。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壮大,这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由改革之初的临街搭建的小棚户、小作坊、小门面,几经改造与搬迁升级,今天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模是历史初期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比如亳州现在的“康美中药城”,安国的“数字中药都”等等,规模庞大且非常现代。


中药材市场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形时期,对中药材产业的成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各产区中药材通过这些专业市场进行汇集、交易(仅亳州市场中药材日上市量就高达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日客流量约5-6万人,中药材年成交额超100亿元),并辐射到全国,成为中药材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截止2018年,这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走过了22年,这22年中我国再未审批过新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二、中药材专业市场具有的特点

1.中药材市场的准入门槛过低。由于中药材的前端被定位为农副产品,所以其市场准入门槛很低。农民、种植户、商贩等均可入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者基本上全是个体户。

2.市场商人大多是“搬运工”搞“大货”销售,有的是靠着“磨刀工”切片经营,但加工机械设备少且条件简陋。市场管理松散,卫生极差,马路晾晒、霉变、生虫随处可见。市场无序竞争,经营者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只要便宜、卖相好,啥赚钱经营啥。

3.他们以家族或以经销关系为纽带组成实体但不成规模,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市场销售,与小型企业承担,常年活跃在药材的产区、运输、市场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其中一些较大的合伙制商家,在发展中实力不断壮大,有的还进入了饮片加工与制药行业。

4.他们往往只经营自己熟悉的特色品种,并占据了相应的市场份额。其中部分有眼光的市场商人,为了保证药材质量与稳定货源和价格,他们在药材产区还与当地人共同投资建立了药材种植基地。

5.市场上依然保留着很多药材公司的销售渠道,众多的医院、药店凭借着对国有药材公司的信赖,依然要从昔日的主渠道进货,而实力较大的国有药材公司(部分是改制后的私有企业),也保持着自己较稳定的药材购销渠道,但这些渠道在产地和药材市场的购销环节上,往往与个体药商相交织在一起。

6.部分设立在药材产区的专业市场上,仍然活跃着一批药材零售商。他们倒卖从其它市场上倒来的外地药材,也摆摊销售自家种植或转手的当地药材,其主要方式是以零售为主。

7.监管主体不明确,国家监管难实施。中药材是农副产品,从种植、加工到市场准入,国家十几个部委在管理,致使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监管不力,有了问题相互推委,九龙治水反而越管越乱,最终是谁也管。

8.药材市场经销商来自千家万户且大多是农民,政府检查时关门闭户,检查过后照常营业,即便是发现问题又能怎么处罚,最多还是回家种地。

现在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在人民的心目中名声不好,尤其是2018年5-6月,中央电视台针对“亳州中药材市场乱象”进行了多次报导,全国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迎来了更加严格的检查与整顿,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负责人签署“军令状”,全力开展中药材市场整治,铁腕整治,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中药材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近年来随着产地种植规模的扩大与产地市场与交易中心功能的不断提升,厂家商家大多直接到产地采购并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功能不断萎缩,市场份额急速下滑,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功能与辉煌。

三、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生命周期

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而生命周期的长短取决于自身与外部环境的改变,适者生存逆者灭亡,这是自然界不变的规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新型商业模式的应用,我国中药材专业市场地位开始逐年下降,趋向衰落,市场经销商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分析原因并不是市场商人不能干、不勤奋,而是时代进步了、交通畅通了、电话普及了、产地成熟了、信息透明、物流便捷、购销变直供、买卖零距离。

现在人人有手机、网络信息发达。一个药材品种的种植区域、产量、价格以及药商、药农种植户的住址、联系电话,在网上全都可以查得到。药企采购订单在网上公开招标,买与卖同一网站挂单、产与需一个群里对话,药材生意零距交谈,握手成交分分秒秒。行业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再加上运输物流配送畅通无阻,“村村通”到达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大批量药材可以专车装运,小批量的药材也能做到适时配送,哪怕一件两件甚至几公斤药材,亦能利用快递做到“一对一”的精准投送。产地药商、药农与用药单位无缝对接,还能有多少订单流转到市场来呢?市场商人想挣差价还现实吗?

再加上个别市场商人,为了获利而违背道德底线,在中药材中掺杂、染色、增重,一颗老鼠屎弄的满锅腥,严重影响了市场的信誉与品牌。中药材市场在人们心中的公平、公正、公信力丧失,从而也加速了中药材专业市场由鼎盛走向衰落。从当前国家形势来看,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传统落后的交易模式,不管你如何对它留恋,由于它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面临被未来淘汰的现实已经无可避免。

四、道地产地取代专业市场趋势明显

近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及2018年12月18日下发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等文件,向行业再次申明政府对中药材质量方面的重视与严格监管的决心与措施。

这些政策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政策向道地产地倾斜,扶持资金也指向那些偏僻农村、贫困山区与道地产地。在种植、生产、销售方面,政府已经展现出为其铺平道路、打好坚实基础的强烈意愿与决心。

但是,各项政策中却没有一个是支持与巩固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时下诸多产地种植大户、收购大户都组建了自己的农业合作社或中药材基地种植公司等。在国家“税赋减免”政策大力倾斜扶持下,他们以比市场更低的价格向药企商企直供销售,这正好与药企商企“去中间环节”的热切诉求相吻合。近些年产地的中药材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产地的中药材市场(交易中心)也兴起的很快,有的规模已非常大。

国内当前主要产地市场有:吉林抚松万良、靖宇;黑龙江大庆、梨树;辽宁西丰、桓仁、新宾;内蒙赤峰;宁夏中宁;甘肃陇西、首阳、宕昌、渭源、会川、岷县、民乐、瓜州;陕西城固、商州、庆阳;山西新绛、襄汾;河南武陟、封丘、温县、西峡、确山、百泉、卢氏;山东平邑、汶上、莒县、冠县;河北巨鹿、内丘;安徽太和、金寨、岳西;江苏射阳;湖北利川、襄阳、欧庙;湖南隆回、靖州;江西丰城、新余欧里、泰和;福建柘荣、福鼎;浙江淳安、磐安;贵州施秉;重庆石柱、秀山、南川;云南文山、大理、丽江、昭通、腾冲;广东徐闻、高要、德庆;四川三台、中江、遂宁;新疆裕民等等。这些产地的中药材市场(交易中心)在当地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是当地地产药材的集散中心。

当前专业市场上流通的中药材,由于几经倒手、来源变得错综复杂,既缺失GAP种植规范“高贵的血统”,又给溯源工作造成了的“很大障碍”。

“目前,不要说外地药商很少来药市购货,就是我们本地的饮片厂企,当前也很少在市场采买。除非少量零货单子不值当去产地采办,这些药企采购才会随便在市场转转解决,那些真正的大货订单,市场已经看不到了!全都沉到产地一线去了!”这是一位市场商人的原话。

在今后相关部门的严格管控之下,未来专业市场将很难再受到用药企业的垂青。中药材市场由鼎盛走向衰落己不可避免并且还在加速!




关闭合作伙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