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贷行业迎监管风暴 金融科技将决定行业发展
发布日期:2018-07-17 信息来源:药都小贷 于林组稿
前言:小额贷款公司因为其低门槛的特性在近几年来蓬勃发展,但同时,这一特性也成为小贷行业被严格监管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日渐趋严的监管与随之而来的挑战,小贷行业将如何发展,科技赋能将是通向光明的道路之一。日前,四川省金融局对全省小额贷款公司检查中,共71家公司收到了停业整顿和取消业务资格的处罚,是历年力度最大、执行最严的一次。其中46家在今年前4个月被取消小贷业务资格。
据人民日报报道,此次清理整顿中涉及的小额贷款公司处罚分为两类——停业整顿和取消业务资格。其中,被勒令停业整顿的小额贷款公司被要求在今年10月2日前,一律暂停开展新的小额贷款业务。整改到位后经市(州)金融局(办)验收合格并报省金融局同意后方可恢复营业。
根据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的通报内容,除涉及民间融资风险处置需要,停业整顿期满未整改合格的公司,一律取消业务资格,不得从事小额贷款业务。加上此次被取消资格的46家公司,四川省从2013年至今年4月末已取消小贷业务资格的公司达到91家。根据通报,公司被取消资格,主要由于长期未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或存在较大风险隐患。至此,全省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已下降到301家。
四川是全国最早试点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地区之一。然而,近年四川小额贷款公司总体已呈现缩水态势:2015年至2017年,贷款余额由663.22亿元降至606.15亿元。
灰色小贷屡禁不止。众所周知,小额贷款主要面对小额、分散、短期的资金需求市场,向来有降低客户融资成本,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门槛低、手续简单等诸多优点,深受欢迎。因此,小贷公司如雨后春笋快速涌现。
近年来,小贷公司面临诸多挑战:融资渠道狭窄、经营成本高昂、不良率居高不下,小贷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利润率等数据普遍不乐观。同时,民间金融乱象同样扰乱小额贷款行业:额外收费或者账外经营变相计息产生高利贷,甚至采用恐吓甚至暴力手段迫使债务人还款,都是部分小贷公司常用的方式。自身因素加上行业乱象使得小贷公司发展举步维艰。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璐认为:“灰色小贷”不仅难以帮助“三农”及小微企业摆脱资金困局,反而会加重企业负担,扰乱小贷行业的市场秩序。同时,一些不规范的逐利资金流向房地产等行业,可能会加大金融风险。
如今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整顿并非特例。近年来,各地金融办已开始整顿小额贷款行业,全面加强对小贷公司的监督管理。全国范围内其他省市的小额贷款公司不必存在侥幸心理,整顿仅仅是时间问题。
小额贷款行业或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合规是行业大势所趋。未来金融科技将决定行业发展。“小贷公司的存在有其特定的金融背景和生存土壤,公司情况千差万别,在政策上不能‘一刀切’。结合本次大检查发现的问题,监管层需要督促各小贷公司严格整改,规范运作,同时也需要引导小贷公司向着普惠金融转型。另外,对于小贷行业中出现的“高利贷”、不正规的“校园贷”“暴力催收”等情况,也必须坚决严厉地打击。
“小贷公司在传统银行贷款等模式外,需要另辟蹊径,才能更好生存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科技手段将是决定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小贷公司的软肋主要在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上,科技仍然是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手段,贷前对资产风险进行评估,以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善于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手段为贷后供智能化管理提供可最大限度的辅助,可替代了人力处置环节,大幅降低风控成本,同时提高债务处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