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樊爽文喊话:条码支付规则执行不到位 支付巨头要带头依法守规

发布日期:2018-04-26     信息来源:市担保 孙英杰转载

条码支付新规实施以来,实际执行效果如何? 央行支付司副司长樊爽文今天在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举办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下称《报告》)发布会上直言,虽然商业银行和大部分支付机构做的比较认真,但有个别支付机构“明显执行不到位”。去年,针对条码支付存在的风险隐患和部分市场机构扰乱公平竞争秩序等问题,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配套印发了相关技术规范,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4月1号也过去了,现在差不多一个月,从执行效果来看,实际上并不是很到位。”樊爽文说,“相对而言,商业银行和大部分的支付机构做的还比较认真,执行得比较到位,但是有个别支付机构在这方面还是明显执行不到位,在故意逃避。基本上还是玩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套。”

他指出:“要么是故意逃避回避干脆什么东西也不做,要么是做了一些变通的处理来应对这件事。我们也接到这方面的投诉,也约谈了相关机构,并且要求限期改正,下一步也会视情况做出进一步的监管措施。”

解读条码新规限额:利于提高安全性

樊爽文也解释了对新规中的限额规定。他表示,针对条码支付的技术特征实际上分了四个级别,就是ABCD四个安全级别,相对应的支付业务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从A类的没有任何限制到D类500元限额是针对安全级别不同做出的规定。而不是这500元对所有的扫码支付做出了限额,只是对其中安全级别最低的D类做出的。

“静态码便利,成本低,打印方便,但是安全性是比较差的,容易被不法分子替换植入木马病毒等,这些东西还是会给我们的客户造成一定的资金损失,特别是因为在某一个点上有病毒后对整个客户信息的安全都产生影响。”樊爽文说。“就是这几年这方面的案例已经不少了,所以我们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实际上是收到了大量这方面的案例的。那么通过一定的限额,既能够满足小微商户和消费者对便利性的需求,也有助于控制资金风险和信息风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安排能够引导、督促、倒逼之机构提升支付服务的安全性。”他谈到。

樊爽文指出:“要对客户负责的话,要想更多的占有这个市场,那你就要用更高的安全等级去提供服务,这样也能够把整个支付服务市场的总体安全水平有效的提高上来。”

今天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条码支付快速普及,推动移动支付从线上向线下场景渗透,交易量不断扩大。全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办理条码支付业务73多亿笔,金额9100亿元,消费占比99.93%,单笔消费金额分布分别是1-100元占比33.68%,100-500元占比52.65%,小微、快捷、便民支付特点愈加明显。

关闭合作伙伴
返回顶部